无极桩功当时也讲了,其实桩功重要的一个内涵之意是要把实的要虚了,有的要无了,不空的要空了,浑圆桩功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刚才有学生问我,李老师我们无极桩功站到什么时候才可以站浑圆桩功,我告诉大家没有界限,可以一起站,因为浑圆桩功可以解决无极桩功的问题,真正无极桩功当中告诉大家,要把我们有形的身体要虚空,无极桩功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浑圆桩功就是要解决它,我们要把它站空、要无,通过浑圆桩功来深刻地感觉到我自己的有形之身进入了这种虚、空、无的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如同一个环、一个圈,是一个圆,它是虚的、空的、无的。
同时我们说这个圆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是什么?刚才我讲了像“浑”,是“全”。这个圆其中也是“全”、“中”,圆周它是一个闭合的,这里面我们说它为什么是全呢?它为什么是周呢?因为它自始至终、始终如一。圆上的任何一点,这一点可以从这儿开始,同时也是结束,还会回到这儿来。所以只有圆,这个周才全,才是一、始终如一,它既是开始,也是结束,既是起始点,也是终结点。如果不是圆,开始以后终点回不到起点来,只有圆才能够回来,所以它是全,是周,既有始,又有终;既有始又有终,我们说它是无,因为无始也无终,在圆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始和终,对立的两个东西始终如一,也就浑圆一气,这一气就是有两个对立的东西相统一而合、冲气而合,合出来的,恰恰我们圆上的每一点都能够是对立的统一,都能够是始终如一。
所以我们通过圆能够求得一个“一”,其实我们拳的修为一直在求这个“一”,我们道家的修为,这是道观,在强调“抱圆守一”,一直在说这个“一”。老子也告诉我们,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得一以灵。得了这个一以后,你就能清,能宁又能灵,所以我们拳的修为就是要求这个“一”。但是“抱圆守一”的这个“一”是什么,怎么能求得这个一?圆中求,圆是一,求圆而得一。所以我们浑圆桩,浑圆归一气为一,所以下边这三天的浑圆桩的修为当中,大家会看到我们是在通过这个环、这个圈在找这个“一”。“一”是什么?一就是无穷、无限,一这个数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它特殊的地位,一是什么?有,但又是“无”,它是无穷。
我们大家做珠算都知道,九九归一,九是数里面的最大数,再多一个一就回去了,九九归一,九后面加一个就是十,就要归零了,所以它是无穷,它比大还大,九是大,它比大还多一,比大多一是什么?太,所以我们修为浑圆桩,浑圆桩是太极桩,浑圆即太极,这个太字是比大还多一,只要得了这个一就进入了太,大是在有的范围,如果无限的大,还是有吗?就没有大了,就进入了无。
所以太极的修为是由“有”而回“无”,我们浑圆桩就是通过以求“圆”而得到这个“一”,所以浑圆归一气,这“一”是什么?我们让它以气的形式,浑圆归了这个一,一即太极,比大还多一就是太,极、极致,到了极限了,大到极限,还多一点,又回到无了。所以太极是有,但是太极是无,是有而回无,我们浑圆桩功就是通过浑圆桩的修炼让我们自己的身心进入到太极的状态,用圆的,用环、用圈来寻求这个“一”,这是我们浑圆桩功修为的一个主旨。所以浑圆桩功就是太极桩功。
太极桩功质疑之我见(1)
有同道对太极桩功存有质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代修炼太极拳多从拳架入手,故使人以为太极拳并无桩功,仅有拳架。甚至,一些太极拳练家亦有此误解,近而在修炼中脱弃桩功,只练架式。这正是造成昔日之神拳,被演绎成“无神”之操的重要原因。也是传统太极拳和现代太极拳,古法修太极与今法修太极之根本区别所在。对此质疑,我仅依个人承学及体悟试做解答:太极有桩功,桩功是太极拳修为的重要基础功法。并以此谈些浅薄之见,盼同道指正。
一· 桩功 —— 中华武道之基础功
为什么说桩功是中华武道之基础功?首先要回答何为桩功?更要从理解桩功之桩字入手。“桩”应为基础之意谓。盖楼建厦均需先打牢固之基础。楼厦越高,其基础越深厚。近代楼宇多以钢筋混凝土为基础,过去盖房多以木或石为基,俗称为打木桩或石桩。即使搭个棚子也不能无桩,故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之说。
中华武道以其深远传统文化之根,借喻建房打桩之理,用于基础武功之修为。其理上可追至《黄帝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之说。其法前可通达华佗五禽戏之功。中华武术门类繁多。但没有那一家修练真功不从基础功法开始。诚然各门各家,习悟入门之法,非只一端,基础功之称谓亦有不同。即使同门拳术,不同传承亦会不尽相同。在各门拳术之基础功法中或称之为“步”,或名之为“式”(势)。或谓之“庄”,或干脆直接称谓“桩”。少林有“马步桩”;八卦以“走圈”为桩;峨嵋有十二庄,五元庄;形意有三体式;自然门则以矮步桩为基础功法。由此可知:“桩”仅为一种借喻说法。借桩修功,才是桩功之真义。因此中华武林,门类不同,叫法各异,但桩作为基础功之称谓,其功法原理,应惟一贯。
中华武道,历来有“天下武术是一家”之说法。这是因为中华武林虽百拳争艳,各领风骚。然究其根塑其源。其根同道,其源同理。虽门派繁多,均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沃土。正因如此,拳之本体,门派有异,特点不同,功有深浅,拳无好坏。
几千年来,中华武术伴随中华民族之兴衰。虽历经磨难,但经久不亡;虽百家争鸣,但取长补短;虽独立不改,但集成创新。自明清以来,察中华武术近代史,实乃争奇斗艳,英雄辈出。孕育出以杨露禅宗师为代表的“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的一代武林豪杰。此辈豪杰,神奇武功,令人惊叹;其博大豪迈之人品,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互融互通,摒弃门户之胸怀;更为后人赞誉敬仰。也正是这些真正的大师的奋进不息,才使得中华武术之园开放出一朵朵奇花。结硕出一颗颗珍果。杨露禅与董海川两位宗师所结下的“武谊”永载史册,成为佳话。在中华武道大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催生出不同年代的假他山之石。集百家之长,融各派之精,汇别门之华而独具特色。另树一帜,创新发展的武学新门类。正如此,中华武术才得以后浪推前浪。连绵不断,层出不穷,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在此大潮中,先后涌现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一位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晚号涵斋的孙禄堂大师;另一位是大成拳鼻祖自称矛盾老人的王芗斋大师。
孙禄堂先生“其所精之艺为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皆为内家绝学。禄堂更旁参外家各派,融会贯通,纯以神行,集有清一代拳技之大成。江湖人称天下第一手”。(摘自1930年《北派国术家掌故》一书);孙先生“习拳不分派别,融会三家拳术,独能贯通为一,其艺之精微,功之绝纯,南北拳家无出其右”。(摘自1934年许禹生所著《孙禄堂先生行状》一书)
另一位是王芗斋大师。王先生在40年代,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创生出以桩功为主体的大成拳。芗斋先生在论述大成拳桩功时曰:“吾拳倡导由养生入手,进而习求技击。然撑抱之桩养生桩,是吾拳之初学正经也。实意感形力中包含技击之要,故为首推之选也。其桩之来源,今做简解以纠误;此桩之名为撑抱桩,亦称浑元撑抱养生桩和胸肩位撑抱桩。该桩的整体间架形骸外形和内意,首自少林拳的“立禅功”,其中更融进形意拳早期“静立功”的要领。还包括太极拳立养功的“高位无极势”。等静养桩功的基础和神意原则而成。所以有少林顶撑立拔之势;有形意沉肩坠肘后蓄待发之神韵;有太极含胸松体养颐柔顺之深意。和协互辅,统达而圆融”。(摘自《王芗斋先生言谈录》)芗斋大师正是以其海纳百川之胸襟,融他家之势,集众家之长开创了大成拳学。为中华武术之园增添了一支新花。
综上所述,桩功实乃中华武道基础功之借喻称谓也;我认为作为基础功,中华武林各门拳术之修为无不以此为始。故武林界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借此,我亦将此功称为:“练功不站桩,如同瞎摸象”.(待续)
太极桩功质疑之我见(2)
二·太极桩功之特点
太极拳做为中华武林中一支独具特色的奇葩,和其它门类拳种一样,尤为重视基础桩功之修为。不但把桩功做为基础功法修为的开始,且贯彻于拳修的始终。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太极拳有桩。且其桩功更具鲜明的独特之处。综观拳中之桩,可概括为以下三大特征:
其一 以式为桩
在传统古法太极拳修为中,历来是以拳架之每一单式即为桩修。太极拳名大定之前,先人修拳是从单式起始。每一单式均可称为单式桩。只有此式成桩后,方可学练下一式。并无固定之套路,直至各式为桩,习至纯熟再把各单式串联起来,即为可演练之拳架。可以说太极拳架中每一架均是桩功。因此,太极桩功特点之一是:以式为桩;以式求桩;以式修桩,式即桩,桩即式,桩式合一。
虽然太极拳架中每式均可为桩,但究其桩功之理,无出其二;其一名无极桩,其二称谓太极桩。这是因为太极拳的修为所求之全过程,即为:始于无极,无极入太极;复归无极,太极回无极。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即云:“太极者,无极而生。”
众所周知,太极拳无论何门何派,均始于预备式,即双手自然垂立,端然而恭正。此预备式也称无极式。即拳修桩功之无极桩。
当年,白旭华师爷在北京救火队时,健侯先祖师在传授其拳功时,仅无极桩就站了半年多。此说法,在近期出版的《太极拳往事》一书中得到了验证。书作者在谈到杨式太极拳传人,田兆麟大师时写道:“田兆麟在北京救火队时,杨健侯为救火队拳术教练,见其年轻力壮,勤恳好学,遂多加指点,田兆麟由此从学,并受命叩头拜在杨澄浦门下,赐号“绍轩”仍有杨健侯带子传授。”
“杨健侯授拳极其严格,一个拳势未达到标准决不肯教下一式。据田兆麟回忆,当初无极式站桩和太极起势,就足足练了半年之久。”
当年田兆麟为救火队班长,白旭华师爷为队员。同获健侯先祖师之亲授. 此段记述与健侯祖师教授白师爷之情景相互印证,不约而同。文中所说的:“无极式站桩”即拳架中的预备式,在我的传承中称之为无极桩。由此可知,先人前辈是以式为桩,以式修桩。尤其是把站好无极式桩,做为拳之基础功法修为中极为重要的第一步。
另据传说,当年健侯师祖受聘同仁堂乐家府内教授乐公子时,即从无极式站桩开始,初站时,乐家公子尊师命,毫无怨言,但月余后每天依然要站桩,在仆人不断谗言作用下,乐公子心生怨言,面露厌意。原本要传其太极真功的健侯爷,见此情景,只好改变初衷,教其套路。三天一招两天一式。乐公子喜形于色,反而认为健侯爷是在教他真功。此事虽为传说,但从另一面告诫我们,太极真功是从桩功入手,桩功是从无极功入门。站好无极式桩是步入太极之门的重要前提。
太极桩功在无极桩的基础上,进入太极桩的修为,太极桩,以式而言,即拳架中的太极起势。起势双手臂徐徐随落而起,至胸前膻中穴位呈抱球状,故太极桩亦称抱球桩。
据传张三丰有云:“意如抱球如卷饼,开裆合胯膝提弓。意顶天,收喉头,尾中正,肛不松。太极浑元一气功,肘如抱球,掌如抓球,腋如夹球,口如含球,腰腹如气球,膝如扣球,足如踩球,周身一体太极浑元球。”故太极桩亦名为浑圆一气桩或浑圆桩。
浑圆一语用于拳名,有史可考有据可查,始于清光绪帝之老师,翁同和大学士对露禅宗师的评语:“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如猿猱,手如运球,尤太极之浑圆一体也。”
太极桩功,以式为桩,以式修桩,式式有桩,拳架自无极预备式起,一式一桩,式式为桩,至合太极而收式。每式均以无极桩为基,太极桩为势。无极桩为式中之体,太极桩即式中之用。
杨澄浦太师在其《太极拳之练习谈》中也明确告之:“初学之时,一式一手,总需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由此可知,太极拳之修练,要以一式一手,一式一桩,以式修桩。
当我们怀着诚惶诚恐之情,教瞻先祖师澄浦公之拳照时。无不惊叹到,每一帧拳照都是一副绝美的桩功展示。从每一式的拳照中,我们都能无比震撼的感受到式中有桩,能无比细微的体察到其桩深厚如山。轻灵似水之势,后人把此拳照,赞誉为:“太极拳之‘兰亭序’。”此誉可谓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待续)
这个圆我们说了是全、是周,又是一,始终如一。圆我们还能怎么理解?我们说“有无相生”,有和无、阴和阳,永远是有它就有它,“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我们说圆的时候,大家一定在太极的思维当中用老子的思想就会告诉我们,大家不要就圆来理解圆,圆还有它的对立面,往往有的时候,像老子的《道德经》一样正言反说,我们太极心法总是反向求,要说阴得从阳当中求,要说阳得从阴当中去看,你要想知道什么是风和日丽,暴风骤雨过去以后,才知道风和日丽的无限美妙,寒冷的冬天过去了,你才能体会到温暖如春的那种感受,所以反向求。
我们现在说到圆的时候,大家一定要马上找到知阴就要知阳,可是“圆”的对立面、相对是什么?是方,说圆的时候就不要忘记方,方和圆是一对阴和阳,是一对谁也离不开谁的一对的矛盾。所以太极拳离不开圆和方,方和圆这两个是相异、完全不一样,方就是方、圆就是圆。但是要把这两个东西同出,这是太极拳修为的核心。方圆要相生,以方做圆,圆中要有方,离开方这个圆将不圆,离开圆这个方也就失去了它的方。所以我们所说的圆是内涵有方的圆,我们所说的方是圆中所含之方,“此两者同出而异,作为我们浑圆桩功所说的圆,大家要理解一定不离其方。
为此我们杨氏太极拳的老谱、拳谱上专门有一个叫太极正功解,正功、纯正的、中正的、不偏不歪的,不是邪门歪道、旁门左道的。这个正功解就是谈的就是圆和方,这是杨氏太极拳老谱当中所传承下来的重要之解。我给大家说一下:“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可以说太极就是圆。换句话说离开了圆就不是太极,上下、左右、内外皆然都是不能离开圆,这是第一句话。
第二句,“太极者,方也”,这个有点矛盾了,太极是圆,太极者有方也,大家看出来两个对立了,“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这两句话除了一个方、一个圆,别的都没说,实际上就是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太极就是一个方和圆,既不离此圆,也不离此方。
接下来够具体说了,“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圆就方知往来也”,一个出入、一个进退,也就是《太极拳论》上告诉我们,随曲就伸,其实我们任何的动作一个伸、一个曲,一个去、一个回,一个来、一个往,动之则分,分什么,两个对立的东西来往、出入以及生死,生如果是来,死就是去,一出一入,一个进这个门,一个出这个门进那个门。实际上就是圆和方,随圆就方,也就是告诉这个出入和往来、方和圆这两个对立的东西是不可分割的。
“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所以太极拳一个开展、一个是紧凑,我们在这次浑圆桩的修为当中会深刻的体会到,一个是向内抱、一个向外撑,两个对立的东西,一个是要开、一个是要往里合,开合这两个东西要同时存在,如果说开是方的话,圆就是向内合,圆就要抱住这个方,所以太极拳也有叫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我给大家在无极桩功举例的时候讲过,钱,过去说孔方兄,就是一个圆里面一个方孔,这就是钱。其实太极拳的修为就是在攒自己的本钱呢,当你有了圆、也有了方之后就有了身心的本钱,有了财富,两个对立的东西在你这儿都同时存在的,异而同出了就是你的本钱。我们说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置”我们经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际上一个规一个矩,矩是方,我们经常说咱们得守规矩,就是守方圆呢。
所以生活当中、事业当中、人生当中,无出一方一圆。方和圆这两个东西,我们说天圆地方,外圆内方,圆在外、方在其中,拳的修为把方圆很鲜明的体会在刚与柔上,外表柔、内要刚,柔其外,而刚其内。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哲理思想总是外要谦和,内要刚毅,要刚柔相济,但是要外柔内刚。所以我们太极拳的修为,我们会看到我们太极人一定是越修为越柔和、越柔谦,但是里面内里的那种刚毅的能量,那种刚毅坚强的精神、精气神,一定是在里面蓬勃欲出的,内外相合,太极拳的修为,很少有外面一看就很刚,太极拳不是,这个人很谦和,刚在其内。所以杨氏太极拳的先人杨澄浦,很鲜明的告诉,太极拳的修为实为绵里藏针,称之为艺术”,它不外露,所以方为开展,圆为紧凑,一个开展、一个紧凑,同时存在又是此两者同出而异。
所以“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知至,孰能出此以外”,宇宙万物谁能离开根本的道理呢?“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仰向上、钻向下,一上一下),神乎其神,渐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己,欲罢不能矣。这是杨家老谱上的,我也把它叫做方圆解,实际上在拳谱上的名字叫做太极正功解。实际上是用方圆来说我们太极修为的内在真意,无出一方一圆,方圆相生。(待续)
关于这个圆,刚才给大家从太极的角度,实际上也是从道的角度,让大家对圆、浑圆之圆、“圆”字有了一个理解,当然圆还有很多的解释,圆满、圆而饱满,虽满而不外溢,圆无凸凹,圆满没有凸没有凹,《太极拳论》上讲“无凸凹、无断续”,恰恰说的就是圆。你看这个圆是一个闭环,那儿有断续呀,任何一个点都能开始,任何一个点也可以回来、是结束了,无断无续,绵绵不断,生生不己,同时无凸凹、无断续、无鼓瘪。浑圆桩功就是让自己体会到这种圆而无凸凹、无断续,从圆当中去体会它。当找到环能出来这个圈了,你就体会到了,自身感受到无凸凹、无断续,这种圆内在的品质在你身上是什么感觉,你会真的有实感了。
浑圆桩“浑”和“圆”大家有了一个基本的理解,还要把这两个混在一起,圆要加浑,还不是浑是混、圆是圆,还要把浑和圆混在一起才是圆,混在一起就不单纯是刚才说的这个,圆当中是有浑了,是浑而圆,不是人自己画的那个圆,是天然、浑然天成的圆,是自自然然而出的圆,不是人造的圆,在太极拳的修为当中所求的圆都是自自然然,自然天成的,不是人造的。现在的鉴宝,一鉴定这是人造的,人造的一点瑕疵都没有了,不是全阴,就是全阳,天然的是有阴有阳,正因为有阴有阳它才是天成,才是自然的,所以浑圆一加浑以后是一个浑然一气的圆,是一个自然天成的圆,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圆,也就是太极拳要寻求的浑圆归一气,一气即太极。
刚才把浑圆桩理法当中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浑圆?什么是浑圆桩给大家介绍了。让大家对浑圆桩、对浑圆先从理上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在下边桩功的修为当中就会明理以后有遵循的去体悟它了。
刚才给大家做了浑圆桩介绍,由无极桩到浑圆桩,这两个桩功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因为在座的各位对无极桩都比较了解了,浑圆桩和无极桩这两个都是桩功,但是所求不一样,无极桩是要由“形”求那个内在的身内之“意”,无极桩功要求得那个“意”也就是十八个部位每个部位的滋味要在自身上求出来,要让它由“无”而“有”,原来你没有这个意,现在要让它有。
刚才有一些学员跟我讲,上次听完无极桩功以后回去站,现在感觉到每个地方都很不错了,很有感受,但是膝盖这个地方还持重,现在有些老学员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什么原因呢?就是在无极桩功当中所求的那个“意”在你那儿还存在着没有得这个意,特别是无极桩功,寻求什么呢?有提就要有落,有落就要有提,提和落这两个是相对立的,是一对矛盾,是阴阳之分,但是这两个东西要同时存在。
现在为什么要讲一下呢?浑圆桩讲的时候依然是在无极桩功意的基础上去导那个气,所以在浑圆桩功还要继续解决无极桩功当中那个“意”所没有求得真实感的这些问题。为什么膝盖这儿持重,因为在站的时候,都要往下松、落,一松落以后堆积到这儿了,落了胯,松了胯往下一堆积肯定到膝盖,膝盖这儿不通了。原因何在呢?缺提,你只要往下,一定要把自己提起来,落当中要有提。这两个东西要同时存在,特别是找落的时候,你重点的那个“意”从那儿去寻求这个落的感觉呢?从它反面找,要从提当中去寻求这个落,这个落就能够在提当中出来这种完全畅通无碍的落了,要不然那个落就过不去了,落到那儿就截死了。所以没有提的落,就是死落。(待续)
博友蓝梦3月18日在我的博文中问:“李老师您好,提水时我尝试水提人的感觉,依然是水桶较沉,并不省力。练太极拳注意松,端洗脸盆接水,感觉手上很没有力气,有些纳闷。为什么?请李老师指教”
首先感谢你对我博文的关注,对你所提的问题分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回答:
一.改变思维习惯的过程,既是修心见性的过程。常人由于长期地生活环境,造就了自我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总是随着习惯走,由着性子来,思维习惯的改变就是对即有习惯的叛逆。常言道:顺则凡、逆则仙。你能逆向思维。才有可能看到一番与既往完全不同的景色。才有可能发现一片完全崭新的天地。而事物的本源,就是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是我们自己的习惯,只看一面而不看另一面。正如老子所说,对立的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是“同出而异名”。这才是事物真实的全貌。习惯的改变、习性的升华,正是太极修为真功的核心。本身就是功夫!因为“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二.我提水桶变为我被水桶拽。思维习惯的改变,我将由主动变被动,由施力方变受力方,由与水桶的重力相抗,变顺从水桶重力而为。如此,在水桶的牵拽作用下,筋骨被拉开,肌肉被拉伸。好似水桶在为我做牵引按摩。这时自己的身体是可以感受到周身松通的滋味。思维习惯的改变,导致受力状态的改变。使自己的身体在与既往习惯完全相反的状态下,受到历练。有助于恢复身体的松活,增加身体的弹性。
三.我被水桶牵拽作用下,使得身体得到松通。气血运行周流顺畅。这样,水桶施于我身的重力,才有可能不在某个局部僵滞,而被均匀的分散到周身各部。当我们能做到把所受之外力分而散开。其本身就是太极真功的重要一步。因为“一开一合,即为拳经”。能开才能合,有散才有聚。大家看到在气功表演中,气功师仰躺在一块均匀布满钉子的木板上,身上再放上一块大木板。助手再手握大锤用力击打木板,气功师毛发无损。其理就是如此。
四.关于“端洗脸盆接水,感觉手上很无力”。首先要澄清一个认识误区。有不少朋友以为经过太极拳的修为,如果端起一个重10斤的物体,就一定会用小于10斤的力。我告诉大家这是误解,真实的情况是,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端同一重物一定要用同等的力。如此,会有朋友问:修为太极拳功夫与不修为太极拳岂不没有区别?我告诉大家,不但有区别,而且是本质的不同。其关键就在于,通常人们是习惯只用“局部力”,而太极功夫是要用“整体力”。也就是太极修为中所常说的“整劲”。局部力造成用力部分的僵紧、固滞。也正是造成今天众多颈椎病、腰椎病、肩肘病等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整体力能使人周身松通,毫无僵滞,自然和谐,反应灵敏。当你能用整体力端盆接水时,同样的重量你会体悟到“举重若轻”的滋味。
最后我想说:太极拳的修为过程,就是改变自我,改造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而重塑之新我,才是原本自然的真我。改变自我,就必须从改变自我的即有习惯开始。改变既有习惯就必须从改变思维习惯入手。而思维习惯的改变既是修心的起始。把以我为主,以我为重,以我为强的思维习惯,把“我”改变为:由大变小,有主变被,由有回无。只有舍弃自我,才能寻回自然之本我。思维习惯的改变,才能改变行为习惯。
另外,练拳人常说一句真言:“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然而不少朋友苦练几十年“功” 却还是一场空。究其根源是重 “身功”、轻“心功”。我们说太极拳是内外兼备,身心双修。太极拳所修之功不只是身体的力量、速度、反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心功”的修为,修练对心志的调控能力,对客观的认知能力,对事物变化的预判能力等等。而太极内功恰恰是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可以说太极真功之修为:离身修心不可求,执着己身更悖道。
以上仅为个人的理解,不知对你能否有所帮助。再次感谢你的关注与交流.